不做职场隐形人:性格内向也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不做职场隐形人:性格内向也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性格内向是我们职场的隐形天花板吗?近期友人向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并分享了自己面对的职场困境:朋友在一家公司工作了3年,对业务熟悉,能力也获得了主管的认可。然而,尽管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她却依然留在原地,没能更进一步地攀登职场的阶梯。虽然主管未直接道明原因,但曾多次以玩笑方式提醒她要在部门经理和其他部门同事面前多发言,并积极参与公司的社交活动。
这使朋友感到困惑。她负责的业务属于独立完成的性质,即使不进行非工作需要的社交也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此外,由于业务繁重,拨出时间来社交反而会影响她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忖量许久后,友人得出了一个结论:难道是我的i人性格成了自己晋升的拦路虎?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些人可能也被贴上了i人(内向者)的标签。这个术语源自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根据荣格的理论,内向和外向描述着两种类型的性格。它们像是一个光谱的两极,而对于拥有内向性格的人而言,相比外部环境,他们更倾向于内观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一个形象化的方式来讲,外向的人就像是需要通过与外界(太阳)连接获取能量的太阳能电池,而内向者则是自备电池,能够自我充电。
尽管荣格并没有对内向和外向的特质做出优劣之分,现今社会对内向者的解读往往带有负面色彩,而这也难免使性格内向的人产生自己的天性是一种劣势的想法。
内向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性格特征?
出于对职场人如何看待内向特质的好奇心,我司在领英(LinkedIn)平台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发起了一项以“作为性格内向的领导,你是否认为内向的性格对你是一种优势?”为题的简单民调。调差结果或许并不特别让人感到意外:在1,000个人当中,只有7人对此作出回应。虽然应答率低可能仅仅是因为人们缺乏答题的动力,但这也让人联想到另一种可能:
或许也有人认为内向的特质对于领导者而言弊多于利而选择不作答。
毕竟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典型的领导往往是一个意气风发,有杀伐决断般的魄力,并能在聚光灯下挥洒自如,谈笑风生的人。而在谈到性格明显内向的人时,我们或许难免会产生类似于“我无法想象这个人管理一个团队”的想法。《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高达65%的企业高管认为内向的性格会是一个人在领导之路上的障碍。
在个人层面上,有些性格内向的人或许已经和前文提及的友人一样,收到针对自己性格的反馈意见,甚至可能因性格原因而错失一些机会。即便想在他处寻觅晋升机会,也可能因“外向、沟通能力出色”等类似应聘条件而受挫,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适合升任领导一职。
性格内向也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确实,市场上的外向型领导不胜枚举,但这真的足以证明性格外向是当领导的硬性条件吗?并不见得。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也有很多像奥巴马、比尔·盖茨、圣雄甘地、腾讯的马化腾和美的集团的方洪波这样的内向型领导者。此外,根据HRM Asia所报道的数据,新加坡实际上有高达53%的高管将自己归类为内向者。那是什么强化了“领导都是外向者”和“是否能晋升为领导也取决于个人性格”的刻板印象呢?
1. 因为內向性格无关社交能力
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内向等同于害羞、不善言辞,甚至是孤僻或社恐,而这些特质往往会阻碍一个人带领团队和与团员进行高效沟通。
然而,内向与外向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与一个人的社交和沟通能力无关。虽然有些内向者可能会表现出以上特质,但内向和外向是一个光谱的两级。人们可以处于光谱上的任何位置,所以不同内向者的性格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2.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领导都各有所长
其次,我们往往潜意识里认为外向的领导者自然能够很好地带领所有类型的团队,但实际上,领导能否带领好团队也取决于团队成员的性格。一项研究显示,外向的经理在与内向的团员合作时取得了更好的成果,而内向的领导在管理积极主动的外向员工时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有趣的是,外向的领导在带领同样外向的员工时,反而成绩欠佳,业绩也比平均水平低14%。这也证实内向与外向型领导其实各有所长,而外向的特质并不是成为成功的领导的硬性条件。
内向的人该怎么成为成功的领导?
在理清了这几点后改变自己的心态是内向者迈向领导之路的关键第一步。虽然心态对于我们的影响并不总是显而易见,但它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尽管我们的实际表现未必逊色,但无意中表现出缺乏自信的样子可能会因此使他人质疑我们的能力。通过消除这些自我限制的信念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向他人呈现错误的印象。
另一个建议是如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高度成功的内向者所推崇的策略:了解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场景1:需要发言的场合
一般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或许更倾向于在整理思绪,并找到恰当的时机后才分享自己的想法。然而,在职场中选择性发言也很容易被误解为社交冷漠或缺乏野心。如果直属上司对你了解不深,这也可能影响他们对你升迁的评价。
虽然能更频繁地发言是再好不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要完全压抑自己的天性去伪装成外向者。当然,口述表达也并不是唯一一种展现自己态度积极的方式。性格内向的我们也能通过自己现有的一些优势来与他人沟通,展现自我。
通过文字表达:写作往往是许多内向者偏好的沟通方式,也能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如果你也倾向于文字表达,不妨在会议前事先记下自己的想法或问题,以帮助自己在讨论中更好地进行分享。如果在充分准备后依然无法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可以在会议结束后通过电邮或短信等文字方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从而展示自己积极参与和贡献的精神。
组织小型谈话:i人在与人交往时通常更倾向于进行深入交流,而我们也可以尝试在这个舒适区边缘进行探索,例如多组织一些小型会议和一对一面谈,并在这些场合中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一个好听众和提问者:身为领导并不意味着必须有所有的答案。相反,领导往往更注重的是如何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因此,如果说外向型领导的优势在于通过分享自己的看法来主导团队方向,那么内向型领导的策略则是学习利用自己善于聆听、分析和梳理信息的优势来捕捉他人可能忽略的细节,从而引导团队从更深的层面探讨和解决问题。
场景2:社交场合
除了发言,社交或许是内向者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因为i人在与人相处时精力消耗更快。尽管如此,社交的好处是不可否认的,在职场中也不可避免。那身为内向者的我们该如何平衡独处的需求与社交的时间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有所帮助:
为自己安排独处的时间:我们可以在社交活动前后安排独处时间来蓄精养锐,防止情绪被提前耗尽和减轻社交后的疲惫感。
质量胜于数量:我们也能对人际圈进行分层,谨慎选择自己参与的活动。在出席活动时,我们则是可以注重通过更少次数的高质量社交实现外向的人通过更多次社交才能达成的效果。
提前准备社交策略:我们也可以在活动前准备一些交流的素材,包括自己擅长的话题、可以问他人的问题,以及自己对一些问题可能做出的答复,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中程式化的寒暄。同时,我们也不妨想好一个结束对话的策略,例如通过添加对方联系方式进行后续沟通或安排后续的聚会来优雅地结束互动。
不改变自我:当我们开始陷入“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时,也不必强迫自己继续社交或留在活动场地。毕竟忽视自己的需求往往会使我们感到更烦躁,精力更快透支,也不是长久之计。
作为一个内向者,你或许已经付出了不少努力。有时,努力的成果是成功,而有时则让我们再度陷入自我质疑,但希望我们能够鼓励与提醒自己:成长是一场持续的旅程。虽然自我突破的过程充满艰辛,但相信在未来回首的我们也会为自己昔日的努力引以为傲。
然而,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处于内耗的状态或持续感到疲劳,那或许是时候考虑寻找一个更加符合你的需求的工作或职场跑道了。比如,除了担任管理职位,成为独立贡献者同样也是职业发展的一条路径。如果你正在探索新的职业机会或需要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更多建议,不妨与我们猎头公司的顾问进行交流。JC Consulting的顾问团队为多个行业的客户和候选人提供人力资源咨询与中高端人才招聘服务,专业领域涵盖:
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团队更是深耕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我们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使我们的顾问能够迅速掌握你的需求,并提供实际且有效的解决方案。